基本:许多人一齐起来攻击、指责他。指极为不合理的事情、行为等引起公愤从而遭到众人的反对。
比喻:比喻一群人同时攻击或谴责某人或某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1、尹师鲁与欧梅诸公同游嵩山。师鲁曰:“游山须是带得胡饼炉来,方是游山。”诸公咸谓:“游山贵真率,岂有此理!”诸公群起而攻之。
宋王铚《默记》卷下
2、自古官官之盛衰,系有国之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
宋杨万里《李侍郎传》
3、杨谔的回信来,说是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务要探听明白,群起攻之,方是正办,万万不可忍气受亏,以致以后越发不妥当了等话。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
4、及见正人君子,言不能相入,辄群起而攻之曰:”尔何迂也!非吾类也。“
明刘球《南岐瘿者说》
5、路人看不惯,有那多嘴的质问一句,便会引起这些有火没处撒的工人群起而攻之,什么话难听甩什么。
当代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一七章
6、虽天下之人群起而攻之,而金陵不可动者,盖此八字(指“虚名实行,强辩坚志”)。
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解·上·变法》
7、(郑毂言)故宦官用事于上,则生民受祸于下,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力不能胜,然后群起而攻之。众怨所集,故其被害亦莫之救,皆其自召之也。
宋李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建炎三年三月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