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
今义: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佚名《诗经·大雅·烝民》
1、明明在上,元首之尊称也;明哲保身,《大雅》之绝踪也。
晋葛洪《抱朴子·仁明》
2、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
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
3、但大仇既报,吾愿已毕,今欲飘然去国,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
明梁辰鱼《浣纱记·谈义》
4、大家都知道“贤者避世”,我以为现在的俗人却要逃雅,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
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
5、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高祖五年·论》
6、(白)乐天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
明瞿佑《归田诗话》
7、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现代朱自清《论气节》
8、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现代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9、明哲保身在这危乱的时代并不见得就是智慧。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
10、若处贵而能以遗权,斯则是非不得而生,倾危无因而至,君子以明哲保身,其在此乎!
唐李延寿等《南史·谢瞻传》
11、灾殃天降非由己,陷阱难回避。不能明哲保身,可怜百口为累。
明朱鼎《玉镜台记·系狱》
12、但二弟蹈此危机,恐难完璧,怎得他知几远引、明哲保身才好。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三八回
13、他真想兴起手向马弁的脸上打去,但是无意间他瞥见了那个人腰间的盒子炮。他,士大夫出身的他,虽然有他的骄傲,但也有他的谨慎,他也知道“明哲保身”的古训。
现代巴金《家》二三
14、过度爱和平的人没有多少脸皮,而薄薄的脸皮一旦被剥了去,他们便把屈服叫作享受,忍辱苟安叫作明哲保身。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五三
15、君子明哲保身,而动称好辨,僇辱及之矣。
清沈起凤《谐铎·烧录成名》
16、行止两全,必惟明哲,致其用以匡国,敦乎道以保身,周旋令名,始终不替,斯贤者之极致,而行之实难。
唐陆贽《李叔明右仆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