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之以鼻 【chī zhī yǐ bí】
褒贬贬义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用鼻子发出讥笑声。表示轻蔑,不以为然。
比喻:比喻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
嗤:讥笑。
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以:用,拿,把,将。
鼻:嗅觉器官,也是呼吸器官之一。
# 例句
1、他对那些只看重物质财富而忽视精神追求的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缺乏深度。
2、在谈到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时,她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对文化的亵渎。
3、他对那些自命不凡、总是夸大其词的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虚伪且缺乏诚信。
# 成语故事
“嗤之”来源于《后汉书·樊宏传》,其中写道:“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故事是这样的:西汉时期的樊重性情温和宽厚,行事讲究法度。其家三代未分家,子孙皆相互礼敬,家中礼仪犹如官府。樊重经营产业时,开源节流,毫无损失浪费;雇佣仆人、佣工时,也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家中能够齐心协力,使得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楼阁相连,四周水渠环绕,家畜兴盛。每当有穷困村民向他家求助,樊重也会慷慨解囊。樊重曾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还嘲笑他。但是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嘲笑他的人,现在却反过来向他借这些东西。成语“嗤之以鼻”中,“嗤”表示讥笑,该成语本意是指用鼻子哼气儿,表示看不起、轻蔑。现多用来比喻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
# 出处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 引证
1、阿绫闻言,嗤之以鼻,曰:“世间公道无过于镜君,具此颜面,还请与菱花子商量何如?”
清王韬《淞滨琐话·东瀛艳谱下》
2、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臣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清颐琐《黄绣球》七回
3、“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而且嗤之以鼻曰:“阿木林!”
现代茅盾《杂感二题》
4、假若他甘心作犬儒,他不但可以对战争与国家大事都嗤之以鼻,他还可以把祖父、妈妈的屋中有火没有也假装看不见。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五一
5、梦田老汉对罗坤的一举一动都嗤之以鼻!
当代陈忠实《信任》
6、妻子早就劝他拿几张画出去卖卖了,人家靠着笔墨发大财的有多少?他总是嗤之以鼻,骂妻子俗不可耐、鼠目寸光。
当代王小鹰《丹青引》三
7、吾知公等闻吾此言,必嗤之以鼻。
近代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
8、由于旧社会的书商造孽,使许多人一听到翻版书,禁不住怒气冲冲,倘不是嗤之以鼻,也一定会摇头叹气。
当代唐弢《晦庵书话·子夜翻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