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不制造事端,使人民生活安定。也指平息纠纷,减少麻烦,彼此相安无事。
今义:后多指在争端或纠纷中采取退让的办法,使彼此相安无事。也指不分是非地一味退让,以图减少麻烦。
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
1、他只怕事情会闹大,他到现在还相信息事宁人的办法是无上的。
现代巴金《秋》四九
2、我觉得你不如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悄悄地把那块手表寄还给原主,同时送上少许纪念品以示歉意。
当代佚名《中国青年报》1982.3.2
3、已卯,以用兵金川劳费,密谕傅恒息事宁人。
近代赵尔巽等《清史稿·高宗纪二》
4、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
5、至于以息事宁人为藉口,而枉道以求合,吾党之士,所不屑为。
近代孙中山《致国民党员书》
6、其时,朝廷之上无不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7、可转告五房族弟,谓余劝其息事宁人,勿再涉讼。
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
8、我们的人恐怕他们捣乱,为了息事宁人起见,便放他们进去了。
现代巴金《家》八
9、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现代闻一多《四杰》
10、(徐旭龄疏言)国家省事,莫如省官…今天下承平,多一衙门即多一供应。请将十三年后所添道员,或裁巡归守,或并守归巡,或守巡全裁,亦息事宁人之道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一二·康熙二十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