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人人殊 【yán rén rén shū】
褒贬中性
结构主谓
组合abbc
# 基本释义
基本:每个人的说法各不相同。指对同一事情人们的见解纷歧。
# 例句
1、在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中,每个人的看法都大相径庭,真是言人人殊,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
2、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正所谓言人人殊,这也是文学魅力所在。
# 成语故事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认为天下已定,就在一片拥戴声中登上了帝位,史称汉高祖。为了加强统治,刘邦安派长子(名肥)当齐王,让曹参做齐相国。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惠帝废除诸侯国的相国制,改任曹参为齐丞相。齐王年富力强,渴望成就一番大业。曹参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找出最佳的治国策略。曹参召来那些有影响的老年人和有名气的读书人,请他们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治国安邦,起初召来的数百人都是齐国有资历的儒生。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有很大的分歧,曹参不知该采纳谁的主张为好。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对黄帝老庄的学说很有研究,就派人带重礼把盖公请来。盖公说,治理国家的最佳方略是清静无为,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就安定了。还由此类推,讲了一通大道理。曹参非常欢喜,还让出自己的正堂给盖公居住。他采纳盖公的建议,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国家,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担任齐丞相的九年期间,齐国倒也是安定团结的,人们都夸曹参是个贤相。
# 出处
(曹)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西汉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五四
# 引证
1、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
元脱脱、阿图鲁等《宋史·李公麟传》
2、古之为史者有专官,班、马皆世其业,故其书出一人之手,成一家之言。自唐太宗命廷臣共为之,后世因为成例,意见错出,言人人殊,而其书踳驳不可问矣。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史学考》
3、而圣帝的名姓,和在世时的籍贯时代,却言人人殊,终于没有一个定论。
现代郁达夫《郁达夫游记·龙门山路》
4、这件事,书上记的很多,但是言人人殊,都未免有传闻失实的地方。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一五回
5、郑州案言人人殊,都不可据,容缓图之。
清尹会一《健馀尺牍·二·复方望溪先生》
6、是时言历者四家……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
清张廷玉等《明史·三一·历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