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布斗粟 【chǐ bù dǒu sù】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
比喻: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古义:原指兄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不能互相包容。
今义:后比喻曾经关系密切的人闹矛盾而不可调解。也比喻兄弟不和。还形容东西的数量非常少。
尺布:一尺布,极言其少。
斗粟: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
# 例句
1、他们兄弟二人,本应和睦相处,共同面对困难,但如今却为了尺布斗粟而反目成仇,真是令人叹息。
# 成语故事
汉文帝时期,文帝之弟淮南王刘长因罪被流放至封地。大臣袁盎向文帝进谏说:“淮南王性格刚烈,若严厉处置,恐途中丧命,有损您的名声。”因此,文帝决定赦免淮南王,但此时囚车已离京很远。 淮南王的囚车经过各县,县令均奉命不让淮南王下车吃饭、休息。淮南王无法忍受,最终绝食而死。文帝得知后悲痛欲绝,严惩县令以谢天下。后来,民间流传着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意思是:一尺布,可以缝在一起;一斗粟,可以一起舂。然而兄弟二人,却不能和睦相处。文帝听到后,叹息说:“我不徇私情是为了天下,可天下人却不理解,以为我囚禁淮南王,是贪图他的封地!”
# 出处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引证
1、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以此愧陛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2、时方究蔡邸狱,正夫入对,徽宗语及之,徐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谣以对。帝感动,解散其狱,待蔡王如初。
元脱脱等《宋史·刘正夫传》
3、士文至州,发擿奸吏,尺布斗粟之赃,无所宽贷。
唐李百药《北齐书·厍狄士文传》
4、前时刘总向化,以土地归阙,朝廷约用钱八十万贯,而未尝得范阳尺布斗粟上供天府。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杨志诚传》
5、吾力虽非范比,尺布斗粟,犹可及吾弟也。
明蔡清《王讷庵处士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