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反顾 【yì bù fǎn gù】
褒贬中性
结构紧缩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①考虑连回头看的时间都不用。指毫不犹豫,迅速作出抉择(奋勇向前,决不退缩)。②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犹豫退缩。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反顾:指犹豫并生悔意。
# 例句
1、面对国家危难,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义不反顾地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我国西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被称作西南夷。有的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状态中,有的已进入到奴隶社会,形成一个个小的国家。
汉武帝为了与西南夷的部族沟通,派郎中唐蒙(曾任鄱阳令)修治通往夜郎(贵州西部一带)西(bó)中(四川宜宾一带)的道路。唐蒙在巴、蜀二郡征用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并在西南一带大肆骚扰,这引起了巴、蜀百姓的惊恐和不安,于是那里就发生了骚乱。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就命文人司马相如责备唐蒙,又命他写《谕巴蜀檄》,解释唐蒙的骚扰不是汉武帝的旨意,又威胁巴蜀人服从汉朝的命令,司马相如在檄文中写道:“边境郡县的士卒们,听说要打仗,他们人人都挽弓冲锋,执戈向前,汗流浃背,紧紧相随。个个争先,唯恐落后。他们迎着敌人的刀刃,冒着如蝗的飞箭,为了正义,决不徘徊退缩;宁可战死,也不愿做逃兵,他们满怀义愤,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难道他们愿意死、厌恶生吗?难道他们不是在编的大汉国民、与你们巴蜀百姓不属同一个帝王管辖吗?他们深谋远虑,从长计议,急国家之所急,替国家排忧解难,心甘情愿尽到自己的责任。”司马相如的檄文,是为了说服巴蜀老百姓能够顾全大局,听从汉朝的命令的。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巴蜀一带暂时安定下来,修路的工程又开始进行了。
# 出处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 引证
1、倘一旦扬子于朝,以学士或御史中丞征,子将亡命山海而义不反顾乎?抑犹踌蹰不能自决也!
清方苞《方苞集·一〇·李刚主墓志铭》
2、先是(朱)守备赴援时,语其妇孙氏、江氏曰:“我以王事义无反顾,尔曹可早自为计。”
清胡承谱《续隻麈谭·下·世袭云骑尉朱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