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庐山的真实面目。
比喻:比喻事情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1、若不能得庐山真面,刻画无盐,徒滋后人之疑,似不如省此一番制作也。
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宫僚雅集杯》
2、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近代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一回
3、今之杜诗,汩于谬解,多有诗义本明,因解而晦,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清杨伦《杜诗镜铨·自序》
4、祝枝山书《怀雪赋》卷……世俗但以狂草奇险目视祝书,殆未识庐山真面乎!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