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释重负 【rú shì zhòng fù】
褒贬中性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像放下重担子那样轻松。
比喻:比喻因摆脱困扰或解除负担而感到轻松。
# 例句
1、得知孩子安全回家后,父母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感到如释重负。
2、经理在签署完那份重要的合同后,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仿佛如释重负。
3、经过长时间的备考,当他得知自己成功通过考试时,心中的压力瞬间消失,感觉如释重负。
# 成语故事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因病去世。由于襄公没有嫡子,公子裯被立为国君,史称鲁昭公。昭公即位以后,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使在生母丧葬期间,他也谈笑自若,甚至还出外打猎取乐。这就使他在国内日益失去了民心。与此同时,鲁国的季孙、叔孙、孟孙三卿的势力却日益发展起来。昭公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对自己所构成的严重危胁,准备寻找机会打击三卿,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力。不久,昭公听说臧孙等大夫同季孙有仇,就派一名心腹内侍把他们请进宫来,要求他们凑集一部分军队去包围季孙的府第,先把季孙除掉。季孙受到昭公军队的突然袭击,来不及调集人马抵抗,只好登上后园的高台凭险固守。叔孙的家臣司马戾和孟孙得到消息,都先后带兵来援救。三卿的军队联合起来,将昭公的军队打得四处逃奔。昭公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投奔到齐国去。由于昭公在国内失去了民心,所以百姓们对他的出奔不但不表示同情,反而还觉得如同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 出处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战国谷梁赤《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 引证
1、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八十九回
2、是日,从夫人归,得所托,如释重负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云栖》
3、凤喜听了这话,如释重负,倒高兴起来。
现代张恨水《啼笑因缘》十二回
4、秦王功盖天下,率土归心,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陛下如释重负,苍生自然乂安。
五代刘昫《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5、今日幸得我父子相聚,而且官事可完,如释重负。
近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一三回
6、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五代刘昫《旧唐书·高祖纪》
7、除了“惋惜”以外,还带点“何苦来”的意味。不,甚至也还带着“麻烦的日子终于也过完了”的若释重负的意思。
现代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