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喻:比喻对熟悉的事物反而漫不经心。
今义:后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1、寻常之字,本有专音,古昔之文,或多假借,而习焉不察,信口讹传,未免……贻讥大雅。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2、盖其事既为世所通行,又为人之所习而不察者。
现代孙中山《心理建设》第二章
3、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四
4、寻常之字,本有专音,古昔之文,或多假借,而习焉不察,信口讹传。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寻常音误》
5、人们生活在这世界中,不能回避哲学上的问题,我们不过如同鱼游水中习焉不察罢了。
当代方方《乌泥湖年谱·1964年》四
6、杜氏《通典》之书,包括古今,涵贯精粗,人习焉不察,例以类书目之。
宋魏了翁《鹤山文集·六四·通典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