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而不秀 【miáo ér bù xiù】
褒贬贬义
结构转折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比喻徒有其表,终无结果。也比喻人虽然有好的资质,但没有成就或徒有其表。
古义:原以禾苗不吐穗结实,伤悼颜渊早逝。
今义:后亦比喻虚有其表。
苗:指幼小的植株。
而:连词。表转折。犹然而,却。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秀: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
# 例句
1、他虽然在学习上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但可惜苗而不秀,最终未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这个项目起初备受期待,但由于资金和管理问题,最终苗而不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成语故事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在《论语·子罕》中深刻阐述了一个道理:“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指,存在着一些庄稼虽然长出了幼苗,但并未能茁壮成长至开花;同样,也有庄稼虽然开了花,但最终却未能结出果实。
孔子以庄稼的生长过程为喻,来阐述人的成长和学习之道。他借此提醒人们,即使一个人天生资质聪颖,但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不持之以恒,也可能最终一事无成,虚有其表。
成语“苗而不秀”和“秀而不实”便源于此,它们被用来形象地比喻那些虽然拥有良好基础或初始条件,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成果的人或事物。这些成语不仅用来形容个人在学习、事业上的失败,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夭折或中途失败。
# 出处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等《论语·子罕》
# 引证
1、如果把我们栽种在阴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气暮气,苗而不秀。
现代郭沫若《玉簪花》
2、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3、况尔之生,生也不天,苗而不秀,九岁夭焉。
唐白居易《祭小弟文》
4、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宋苏轼《悼朝云》诗
5、是岁五月之闲,俄惊噩梦,光祖苗而不秀,弱而先零。
清谭献《魏烈女墓碣》
6、羁旅关河,倏然白首,苗而不秀,频有所悲。
北周庾信《伤心赋序》
7、打这厮父母教训不秋,做的个苗而不秀。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二折
8、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