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比比皆是”详细解释

比比皆是 【bǐ bǐ jiē shì】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主谓 组合aabc

# 基本释义

基本: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到处。
皆:全,都。
是:如此,这样。

# 例句

1、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高楼大厦比比皆是,灯火辉煌,尽显都市的繁荣与活力。
2、走进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工艺品比比皆是,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古代。
3、市场上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不禁想要一一品尝。

# 成语故事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 近义词

触目皆是
俯拾即是
多如牛毛
车载斗量
漫山遍野
堆积如山
俯拾皆是
斗量车载
不知凡几
比比皆然
比肩皆是

# 反义词

屈指可数
绝无仅有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寡二少双
并世无两
空前绝后
旷古未有
不可多得
百不获一
凤毛麟角

# 同义异形

比比皆然

# 出处

连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

# 引证

1、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2、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如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

3、校对太差,目次中有错字,而正文中错字及标点符号错落不齐之处,比比皆是。

现代茅盾《茅盾书简·致孔另境》

4、如果不看后面注明的年代,青年读者可能会以为这篇杂文是唐弢近期的作品,因为他所揭露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者对生活的任何一点改革,对文艺的任何一点创新的抵制和非难现象,至今也还比比皆是。

当代鲍霁《现代散文百篇赏析》

5、战国之际,忠信道丧,口血未干,而兵难已寻者比比皆是,而二国独能守其区区之信,历三百有余岁而不变,不亦甚难得而可贵乎?

宋方勺《泊宅编》卷二

6、人身狗首,虽然不及人面狮身那样的雄奇,也算另一种上帝杰作,我们不可怀有种族偏见,何况在我们人群中,獐头鼠目而昂首上骧者也比比皆是。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狗》

7、以史为鉴,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

当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一五章

8、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9、古书简奥,文义难明,后人不晓,率臆增益,致失其真,比比皆是。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

10、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

11、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宋富弼《论辨邪正》

12、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李知孝列传》卷四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