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连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
1、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2、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如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
3、校对太差,目次中有错字,而正文中错字及标点符号错落不齐之处,比比皆是。
现代茅盾《茅盾书简·致孔另境》
4、如果不看后面注明的年代,青年读者可能会以为这篇杂文是唐弢近期的作品,因为他所揭露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者对生活的任何一点改革,对文艺的任何一点创新的抵制和非难现象,至今也还比比皆是。
当代鲍霁《现代散文百篇赏析》
5、战国之际,忠信道丧,口血未干,而兵难已寻者比比皆是,而二国独能守其区区之信,历三百有余岁而不变,不亦甚难得而可贵乎?
宋方勺《泊宅编》卷二
6、人身狗首,虽然不及人面狮身那样的雄奇,也算另一种上帝杰作,我们不可怀有种族偏见,何况在我们人群中,獐头鼠目而昂首上骧者也比比皆是。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狗》
7、以史为鉴,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
当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一五章
8、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9、古书简奥,文义难明,后人不晓,率臆增益,致失其真,比比皆是。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
10、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
11、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宋富弼《论辨邪正》
12、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李知孝列传》卷四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