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作[绝长续短],从长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补在短的地方。
比喻:比喻取有余以补不足,或用长处来弥补短处。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孟子等《孟子·滕文公上》
1、旧城堙废之余,截长补短,可得十之五,为工约二万余工,为缗约五千余缗,而城可成矣。
宋度正《条奏便民五事》
2、粗疏、浮浅、散乱是他们的通病,第一类里却多简单、明了、匀整的东西,所以是好。这里我们应该截长补短。
现代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3、回视旅顺口,俨然葫芦底也,口狭底宽,截长补短,计将百里许。
明陈仁锡《纪城南关旅顺》
4、道里本有参差,截长补短,庶免此盈彼绌,致有偏枯。
清乔光烈《延鄜赈米各半分运议》
5、否定共同美感,就势必要破坏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包括文艺在内)的两大基本政策:一是对传统的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一是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截长补短。
现代朱光潜《谈美书简》六
6、又召在京军官于上清宫,平日防城得功者如内族按出虎、大和儿、刘伯纲等皆随召而出,截长补短假借而用,得百余人。
元脱脱等《金史·白撒传》
7、以四洲海陆截长补短计之,亚西亚东西可七千英里,南北可五千三百英里。
近代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一章
8、今日人材,须是得个有见识又有度量人,便容受得今日人材;将来截长补短使。
《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9、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寡人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
10、何况外国是真有本领的人,遇着自己国里没有的学问,无不虚心采访,想收截长补短的效力呢。
清王浚卿《冷眼观》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