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后用以称学术研究中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方法。
古义:原指我国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对当时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1、百家争鸣,或传或不传,而言之有故、持之成理者,屈指可尽。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
2、“百家争鸣”无论在先秦或古希腊,一般都是指哲学上的百家争鸣。
现代段德智《哲学人生》
3、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现代《随想录·总序》巴金
4、我认为这是涉及如何正确看待百家争鸣的原则问题。多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只有好处,决无坏处。
现代马南邨《燕山夜话·编余记》
5、这一番话,不只有些提倡百家争鸣的气派,而且有点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点。
近现代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