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
比喻:比喻见识浅陋,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就在自己眼前。
今义:后用“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识不广,认不出眼前的有地位、有本领的人。
1、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近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〇回
2、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难怪得,我总觉得,你不像个帮人的人啦。
现代郭沫若《高渐离》第二幕
3、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听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声者,目不见太山之形。
唐文子《文子·九守》
4、[净]我是谁?[末]有眼不识泰山。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八出
5、马周晓得此情,再三请他相见。达奚拜倒在地,口称:“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6、那女子笑逐颜开,忙喝从人解缚,拥至正中交椅上坐定,纳头便拜,道:“贱妾有眼不识泰山,冒犯文爷,万死莫赎。”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六回
7、众人一听,如同开云见天,兴奋的一下把老武拥在当中,二先生拉着老武激动地说:“好恩人哩!呃,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
近现代马烽、西戎等《吕梁英雄传》一〇回
8、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9、黄胖姑道:你这人好不明白!到如今你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有眼不识泰山”了!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10、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晋刘伶《酒德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