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不值得看重。
今义:后用以比喻身外之物,不加重视。亦比喻事物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忻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宋苏轼《王君(诜)宝绘堂记》
1、余于器玩,不甚留意,后为人取去,烟云过眼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2、烟云过眼还收去,怯似凭栏久立时。
宋赵蕃《淳熙稿·一七·观祝少林所藏画三首(其一)》
3、好事于今仍旧否?烟云过眼亦伤情。
清黄宗羲《南雷诗历·一·感旧十四首(其二)》
4、烟云过眼沙脱手,不知去落何人厨。
清黄景仁《小除日经厂市见王叔明画爱不克购归以志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