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之论 【bù yì zhī lùn】
褒贬褒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极为精当的)言论。也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不:不能、不可。
易:更改。
之:代词,表示“的”或用于宾语前置。
论:言论。
# 例句
1、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个方案被认为是不易之论,值得立即实施。
2、在科学领域,有些理论经过长时间验证和实践,已经成为了不易之论,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
# 成语故事
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界的楷模,他们的画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在后世被尊为绘画艺术的典范。后世画家们争相研究、模仿他们的风格,希望能够领悟其精髓。
然而,对于曹仲达和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特点,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各种解读和看法层出不穷,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位画家作品的深厚兴趣和尊重。
在唐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曹仲达和吴道子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他的观点独到、见解深刻,受到了广泛认可。另一位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更是对张彦远的评价表示了高度的赞同,称他的论述为“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原指不能更改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权威,不可磨灭或更改。郭若虚用这个词来形容张彦远对曹仲达和吴道子绘画风格的解读,意味着这种解读是准确无误的,不容置疑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刊之论”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并被用作“不刊之说”、“不易之论”等,用来强调某种观点或言论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虽然“不易之论”与“不刊之论”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是相似的,都用来形容某种言论或观点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
因此,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我们可以强调张彦远对曹仲达和吴道子绘画风格的精准解读,以及郭若虚对这种解读的高度认可,从而引出“不刊之论”这个成语。同时,也可以指出“不刊之论”与“不易之论”在含义和用法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后世流传中的演变和发展。
# 引证
1、或问之,(勀)曰:“说多而屡变,无不易之论也。”
元脱脱等《宋史·三五七·谭世動传》
2、臣惟韩愈作是一篇,唐人无不敬服,本朝言道者亦莫之贬,盖其所主者在帝王传道之宗,乃万世不易之论。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原道辨易名三教论》
3、这是不易之论,然虽如此,汉高祖怎比得洪武爷。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
4、余于此书,屡疑屡论,屡悟屡悔,始信其言为不易之论。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回评
5、一幅画如何标价,这虽不见于六法,确是一种艺术。估价要根据成本,此乃不易之论。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画展》
6、其言当于理,真不易之论也。
宋李如箎《东园丛说·诸子言性》
7、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等,其中许多论断,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不易之论”。
当代佚名《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前言》
8、严沧浪《诗话》,借禅喻诗,归于妙悟。如谓盛唐诸家诗,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乃不易之论。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借禅喻诗》
9、二评不易之论也。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一七六·诗话·二七》
10、顿老又云:“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弦,皆有定则。若南九宫无定则可依,且笛管稍长短其声,便可就板……”此说真不易之论。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弦索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