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疑 【tóu zhù zhī yí】
褒贬中性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比喻:比喻流言一再重复所造成的疑虑。也比喻流言多次传播,使最亲近的人也能产生怀疑。
投:扔。
杼:古代织布用的梭子。
之:助词。
疑:疑忌;猜忌。
# 例句
1、由于最近的投杼之疑,他在公司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事们对他开始保持距离。
2、在面对投杼之疑时,她选择保持冷静,用事实来澄清谣言,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 成语故事
曾参,作为孔子的杰出弟子,深受孔子赏识。然而,某日,一名与曾参同名同姓的陌生人在他乡犯下杀人重罪,此消息迅速传遍四方,令人误以为这是曾参所为。
当曾参的邻居听闻这起误传的案件时,急忙赶来告知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母听后,不为所动,继续平静地织着布匹,并坚定地表示:“我深信我的儿子绝不会做出这等恶事。”然而,不久后,又有人前来告知曾母:“曾参确实杀了人。”曾母依然保持冷静,继续她的织布工作。
但当第三个人前来,急切地告诉曾母:“外界都在纷纷议论,都说曾参真的杀了人。”这时,曾母突然感到惶恐不安,急忙放下手中的梭子,紧闭院门,甚至翻墙逃离。
曾母原本对曾参深信不疑,但面对如此众多的流言蜚语,即使是亲生母亲也难以抵挡其影响力,开始对儿子的清白产生动摇。这恰恰体现了流言的可怕之处,它能够动摇人心,影响人们的判断。
因此,产生了“曾参杀人”的成语,也被称为“曾母投杼”或“投杼之疑”,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对待未经证实的传闻,以免被流言所误。
# 出处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汉刘向等《战国策·秦策二》
# 引证
1、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于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唐瑾传》
2、久之,闻伦类中有所同异,以至动握翻覆,卒至投杼之疑。
宋李之仪《与王乐道工部》
3、遇谗邪兴谤,欺罔天聪,暂生投杼之疑,远放不毛之地。
唐魏元忠《请解职表》
4、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
唐沈佺期《枉系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