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丝而棼 【zhì sī ér fén】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整理蚕丝不找头绪,结果越整理越乱。
比喻:比喻解决问题方法不对,反倒使问题更为复杂。
治:整理。
丝:丝线。
而:连词,表转折或递进。
棼:纷乱。
# 例句
1、在解决公司内部纠纷时,如果不先了解清楚问题的根源,就急于采取行动,很可能会治丝而棼,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2、在制定新的政策时,各部门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很容易治丝而棼,导致政策无法顺利执行。
3、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我们不能盲目行动,需要冷静分析,避免治丝而棼,否则只会让局势更加难以控制。
# 成语故事
鲁隐公四年的卫国,经历了一场权力的动荡。卫国的州吁,出于野心和权力的欲望,杀害了原本的国君卫桓公,自立为君。新君州吁上台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向郑国发动战争,以报复先前国君留下的恩怨,并借此展示自己的力量,以取悦诸侯,安定民心。
州吁向宋国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若宋国有意对郑国用兵,卫国将全力支持,并且陈国和蔡国也将一同参与。宋国的国君权衡利弊后,决定接受州吁的提议。于是,宋、陈、蔡、卫四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着郑国进发,围攻了郑国都城长达五日,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撤军。
鲁隐公得知此事后,对大夫众仲说:“众仲,你如何看待州吁此举?他能否成功稳固其国君之位?”众仲沉思片刻,缓缓答道:“主公,臣闻治国之道,在于以德服人,使百姓安居乐业,而非以武力相逼,使国家陷入混乱。若以乱治国,就如同整理蚕丝时找不到头绪,只会越理越乱。州吁此人,虽手握重兵,却缺乏民心;他行事残忍,不顾百姓疾苦,必将失去亲信。如此众叛亲离,他又如何能长久?”
众仲的话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治丝益棼”。这个成语源于古人整理蚕丝时的经验,若是不按顺序、不找头绪地乱理,只会使蚕丝更加混乱。同样地,解决问题时,若方法不当,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难以解决。州吁的行为,正是“治丝益棼”的写照,他虽手握重兵,却因方法不对,最终难以成功。
# 出处
(众仲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 引证
1、今以迫切之心求之,正犹治丝而棼之。
宋朱熹《答严居厚》
2、国家用武之期,非明与断,鲜不治丝而棼,当食而噎矣。
清磊砢山房主人《蟫史》卷一五
3、又官滥于外,吏欺于中,苛察过当,浮竞成俗,济水无益,治丝愈棼,图所振整,未知厥序。
宋宋祁《再赐杜衍让恩命不允批答》
4、惟是人情陷溺已久,一旦更变,实非容易,稍有差池,便会反招其乱。所谓“治丝愈棼”,不可不慎!
当代刘斯奋《白门柳》一部四章
5、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复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
现代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
6、又欲释经文,唯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