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玉的斑点和光泽同时存在。
比喻:比喻同一事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也比喻两件物品在比较之下,好坏立即显露。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西汉戴圣《礼记·聘义》
1、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2、且其为物也,其温似仁,其栗似义,廉而不刿,润而不耀,瑕瑜互见而不掩,琮琤相振而不争,其德则良矣。
明徐允禄《送熊大尹擢贰司农序》
3、端木子畴前辈评《麝尘集》曰:”天分甚高,下笔有镌鑱造物之致,而瑕瑜互见。“
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4、综其平生,瑕瑜互见。
清张廷玉等《明史·王彰等传赞》
5、《晦庵集》中亦有与祖谦书曰:“《名臣言行录》一书,亦当时草草为之,其间自知尚多谬误……”云云,则是书瑕瑜互见,朱子原不自讳。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五七·名臣言行录》
6、……这种努力是达到了一定效果和值得称道的,但这种尝试也应当说是瑕瑜互见的。
现代冯牧《谈高缨反映农村生活的近作》
7、二书瑕瑜互见,无所折衷,盖千有余年矣。
清钱陈群《恭进唐书合钞札子》
8、选在这本集子里八、九篇小说都是“瑕瑜互见”,乃至“瑜不掩瑕”的东西。
现代茅盾《茅盾选集·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