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兵不血刃”详细解释

兵不血刃 【bīng bù xuè rèn】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紧缩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兵器上没有沾上血。指未经血战就取得了胜利。多就善于用兵者能以德服人而言。

兵:武器。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血: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
刃:刀的锋利部分。

# 例句

1、在那场战役中,将军运用巧妙的策略,使敌军不战而降,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
2、在商业竞争中,公司凭借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兵不血刃超越。

# 成语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的陶侃。陶侃是东晋著名的将领,生于公元259年,死于公元334年。陶侃自小丧父,家境贫困。但他聪明好学,很有才能。公元305年,右将军陈敏拥兵作乱,派兄弟陈恢率军进攻武昌。荆州刺史刘弘,决定起用陶侃为江夏太守,带兵迎击陈恢。 陶侃初次带兵,不负众望,连连获胜。部将都反映他治军严明,廉洁奉公,处处以身作则,深得部下拥戴,很快,陶侃就被升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他先后多次受朝廷派遣,南征北战,因功被封为柴桑侯。 后来,陶侃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由于局势平静,军务比较空闲。他每天清早起床后,总要将一百块砖搬到屋外,等黄昏时再搬进屋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中原还没有收复,我怕过分安逸了,将来不能再为国出力。” 当时有个屯骑校尉叫郭默,是个骄横跋扈的人,曾为泄私愤,杀害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他还伪造皇帝诏书,诬陷刘胤造反,通报给各个州郡。宰相王导,怕难以制服郭默,不但不敢问罪,反而任命他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以示安抚。 陶侃得知后,立即上表,请求讨伐郭默。他还写信给宰相王导说:“郭默杀掉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做州官。难道他杀掉宰相,也让他当宰相不成?”王导看了奏章后,采纳了陶侃的意见,并且派他出兵讨伐郭默。 郭默听说陶侃要亲自出马前来讨伐,心里非常恐慌,准备率军离开江州(今江西九江),南下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谁知,郭默还没来得及动身,陶侃已兵临城下,把江州包围得水泄不通。 叛将宋侯见大势已去,便逮捕了郭默,开城迎降。陶侃终于“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场叛乱。 由于陶侃治军有方,屡建战功并威名远扬,对巩固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而晋成帝下诏书拜陶侃为大将军,同时赏赐了很多宝物,授予各种特殊的荣誉。陶侃却没有居功自傲,一再上表辞让。公元334年夏天,陶侃病逝。他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大司马。 说到“兵不血刃”这个成语,还使人想起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平和平解放。正是由于我党的英明决策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威名和傅作义将军的深明大义,终于使北平“兵不血刃”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 近义词

不战而胜
传檄而定
兵无血刃
军不血刃

# 反义词

血流成河
血流漂杵
尸横遍野

# 同义异形

军不血刃
兵无血刃
兵不接刃
兵不污刃

# 出处

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 引证

1、暨宣元之时,赵充国征西零,冯奉世征南羌,皆兵不血刃,摧抑强暴,擒其首恶,此则折冲厌难,胜败相辨,中世之明效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阮种传》

2、他自信可以用理论去说服这顽强的敌人,取得兵不血刃的胜利。

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四章

3、我附郊游击队,兵不血刃,已入城安民。

现代张恨水《八十一梦》第五梦

4、将相大臣思太宗、高宗之德,诛凶竖,立太子,兵不血刃而清内难,则天意人事,归乎李氏久矣。

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

5、国家承平岁久,人不习战斗,大王举兵,内外震骇。宜乘此际,速趋建康,兵不血刃,而成大功。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七

6、倘彼等束手就降,则我军就可以兵不血刃,降此元恶巨寇。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一章

7、今当乘其警惧,开以自新之路,明其利害之机,城中必缚将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九七回

8、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战国尉缭《尉缭子·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