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兵动众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古义:旧指大规模出兵。
今义: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兴:举办,发动。
兵:战士,军队。
动:行动,动作,行为。
众:许多人。
#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吴起作为魏国西河的太守,有一天魏武侯魏击向他询问:“要使国家无敌,是不是必须实施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奖惩制度呢?”吴起从更宏观的视角给出了解答:“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士兵们对将军的命令心悦诚服,积极响应出征的号召,甚至在战场上勇往直前,那么这样的国家自然无人敢犯。”简而言之,士兵的忠诚、士气和勇敢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魏武侯进一步追问:“那如何才能培育出这样的士兵呢?”吴起淡定地回答:“这并不复杂,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地提拔那些立下战功的士兵,并给予他们应得的奖励,同时对那些尚未建功的士兵给予激励和鼓励,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勇争先,努力建功立业。”
# 出处
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战国吴起《吴子·励士》
# 引证
1、兴兵动众,欲危宗庙。
东汉班固等《汉书·王莽传上》
2、万一伤了人家一个指头,弄得兴兵动众,你就是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
现代叶圣陶《邻居》
3、既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背盟,二三其德,兴兵动众,侵犯边陲,明神鉴之,百殃是降。
清刘仁轨《盟新罗百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