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语言无法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今义:后多用来表示所说的话没有把心意完全表达出来。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西周伏羲、姬昌等《周易·系辞上》
1、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
2、临纸哽塞,言不尽意。
宋苏轼《与范元长书》之二
3、我觉得我常受这种苦闷的压迫……恐怕古今来的“文章巨子”也同在这网罗中挣扎着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实是普遍的,永久的,不可弥补的终古恨事。
现代俞平伯《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
4、弦月已上,市嚣盈耳,心情寥落,思念之情犹如潮水,言不尽意,匆匆搁笔。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一
5、但言不尽意,前圣所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6、黄祁兄为人正直,待人朴实真诚。嗣后有事,可多同他商量。临书神驰,言不尽意。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七
7、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现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
8、写就了也,我念一遍:不才妾萧淑兰病中作词一阕,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