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gāo zhān yuǎn zhǔ】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往高处和远方瞭望。多用来形容眼光远大。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瞻:视,望。
远:空间或时间的距离长(跟“近”相对)。
瞩:注视。
# 例句
1、这位领导者的高瞻远瞩,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他的高瞻远瞩,不仅赢得了员工的信任,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 成语故事
成语“高瞻远瞩”由“高瞻”和“远瞩”组成。其中,“高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别通》。王充批评那些封闭自我、不愿登高望远的人,认为他们如同缺乏生机的死者一般。他主张,真正的智者应该追求博学多才,拓宽自己的视野,而非局限于狭隘的领域。“远瞩”则源于北魏张渊的《观象赋》。在这篇赋中,张渊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他写道“凝神远瞩,䚕目八荒”,意味着集中精神,放眼四方,展望未来的远大。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两个词汇“高瞻”与“远瞩”逐渐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成语“高瞻远瞩”。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能够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的人。他们不仅有着宽广的视野,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深邃的洞察力。因此,“高瞻远瞩”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的人,他们的智慧与胆识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 出处
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 引证
1、善料敌者,亦必于事机之未露,兵衅之未开,高瞻远瞩,密访详稽,于彼国之一举一动,无不了然于心。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防边》
2、我们要顽强地学,要仔细地学。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心灵手巧。
现代谢觉哉《学习常谈》
3、周恩来总理作为国共和谈的首席代表,他高瞻远瞩,立地生辉。
当代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七章
4、遂把这些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
5、和孙吉人尚属初交,真看不出这个细长脖子的小脑袋里倒怀着那样的高瞻远瞩的气魄。
现代茅盾《子夜》三
6、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七三
7、不能够高瞻远瞩,展望未来,壮大新生事物声势,灌输理想精神的艺术作品,就免不了陷于平凡以至庸俗。
当代秦牧《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