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容诛 【zuì bù róng zhū】
褒贬贬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罪恶极大,处以死刑都不能抵偿。
# 例句
1、他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导致大量国家财产流失,其罪行罄竹难书,罪不容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2、这位犯罪分子残忍地杀害了无辜的孩子,手段极其恶劣,罪不容诛,社会正义绝不容许这样的暴行存在。
# 成语故事
《汉书·游侠传序》记载:“郭解,以一介匹夫之身,私下掌控生死之权,其罪行之大,已不容诛杀所能尽罚矣。”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压制豪强与农民的反抗,颁令将各地豪族及资产超过三百万钱的吏民迁往茂陵,郭解亦在其列。迁徙之际,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群络绎不绝,所赠财物累积至千万之巨。其中一位官员因惧怕朝廷追责,遂将所受财物封存,不料此举却导致其本人、其父以及家中派往京城上书之人皆遭杀害。武帝闻讯后,下令缉捕郭解。郭解入狱后,外界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其贤良,亦有人斥其奸诈。次日,那些对郭解有过负面评价的人竟被发现暴毙街头。尽管缺乏直接证据将这些谋杀案与郭解直接关联,但御史大夫公孙弘坚信,这些事件背后皆有郭解的影子,其罪行之恶劣,远超一般杀人之罪。在公孙弘的坚持之下,郭解最终遭遇满门抄斩的严厉惩罚,以此作为对世人的警示。此事后来演化为成语“罪不容诛”,用以形容罪恶之极,无法仅用诛杀来完全惩罚。该成语亦被称作“罪不胜诛”。
# 出处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 引证
1、超咬牙切齿,大骂:“曹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八回
2、他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
当代汪靖中《无根之根:中国宦官史话》
3、臣当时无知人之明,贸然推荐,实亦罪不容诛。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九章
4、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东汉班固等《汉书·王莽传上》
5、卿比与护密相为唇齿,而发匐凶狡,劫杀商胡,罪不容诛。
唐张九龄《敕识匿国王书》
6、你身入贼伙,罪不容诛。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九章
7、以上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容诛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鼎甲同为庶常》
8、似此逆迹昭著,实属罪不容诛。
近代廖仲恺《致各属商会商团电》
9、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
西汉末期张竦《为刘嘉作奏称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