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众口铄金”详细解释

众口铄金 【zhòng kǒu shuò jīn】朗读

褒贬贬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在众口一词的贬抑下,黄金都将熔化。

比喻:比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也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

众口:众人的言论;舆论。
铄:熔化金属。
金:金属,指金、银、铜、铁等,具有光泽和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

# 例句

1、我们唏嘘感慨于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败在众口铄金和人言可畏之下的悲怆。
2、他们狂妄地认为只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可以混淆是非、欺世盗名。

# 成语故事

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么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后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而在汉朝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于“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炼”,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

# 近义词

积毁销骨
人言可畏
三人成虎
聚蚊成雷
三人市虎
曾参杀人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同义异形

众口烁金
群口铄金
众口销金

# 出处

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三

# 引证

1、俗说:有美金于此,众人咸共诋訾,言其不纯,卖金者欲其必售,因取锻烧以见其真,此为众口铄金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2、昔日位居黄阁,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

明姜南《投瓮随笔·逐日表语》

3、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

近代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

4、百年过隙古所叹,众口铄金胡不归。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诗

5、古人有言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

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

6、众口铄金,危邦宜慎,所以我现在也不住在旧寓里了。

现代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

7、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现代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