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 【tóng chóu dí kài】
褒贬褒义
结构并列
组合复句式成语
同仇:同心协力对待敌人。
敌忾:抵抗所愤恨的敌人。
# 例句
1、将士们热血滔滔、同仇敌忾,这场战争必胜无疑。
2、如今大敌当前,全国同胞要同仇敌忾,奋战到底。
3、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 成语故事
“同仇”一词最早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里的“同仇”意味着我们共享同一份仇恨,共同面对共同的敌人。它描绘了一幅画面:在国家的号召下,我们穿起战袍,拿起武器,齐心协力,共同对抗那些威胁我们的人。
而“敌忾”一词则源于《左传·文公四年》中的描述:“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里的“敌忾”表示诸侯们决心与君王共同憎恨并抵抗的敌人作战,并在取得胜利后向君王献上他们的功绩。
后来,人们将“同仇”和“敌忾”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同仇敌忾”这个成语。它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怀着同样的愤恨,团结一致地抵抗和战斗。这个成语也可以写作“敌忾同仇”,意义相同。
# 出处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
# 引证
1、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清魏源《寰海十首》
2、十年抗战,共赋无衣,同仇敌忾,卒致胜利,而今却成为追忆了。
现代郭沫若《南京印象记》一四
3、诸侯敌王所忾。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
4、凡我大明臣民,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敌周旋。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三章
5、亮祖的去职对个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在同仇敌忾、举国抗日的高昂精神中显示了不谐和音。
当代宗璞《东藏记》二章
6、我有军备,我自整之。乃同仇敌忾之军国民,非残屠同胞之刽子手也。
当代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
7、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
现代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
8、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
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