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仗马 【hán chán zhàng mǎ】
褒贬中性
结构并列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寒天的蝉和皇帝大朝时所设的仪仗马。
比喻:比喻遇事不敢讲话、一言不发的人。
寒蝉:深秋天寒时不鸣叫的蝉。
仗马:皇帝仪仗中用的马。
# 例句
1、面对领导的严厉质问,与会者们都变得寒蝉仗马,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2、原本热烈的讨论氛围,在权威专家发表意见后,突然变得寒蝉仗马,大家似乎都在等待其他人的反应。
# 成语故事
东汉重臣杜密,面对宦官专权,勇于揭露其恶,虽因此遭贬归乡,仍心系国事。相较之下,其同郡友人刘胜虽亦辞官还家,却选择闭门自守,不涉世事。太守王昱赞刘胜清高,屡荐不仕,杜密则直言批评,认为刘胜未能举贤荐能,亦不敢指斥奸佞,实为时代之失。转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李林甫长期把持相位,权势熏天,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杜琎勇敢上谏,反遭李林甫构陷,贬为下邽县令。杜琎感慨万分,对同僚喻以“殿前马”之例,言其默默则得安享优渥,一鸣则恐遭不测,暗指朝中百官因惧祸而缄口不言的现状。此后,百官更加畏缩,无人再敢进言。此情境催生了“仗马寒蝉”或“寒蝉仗马”之成语,用以形容人在特定环境下因恐惧或顾虑而保持极度沉默,不敢发表任何意见的状态。
# 引证
1、明达之士岂故为寒蝉仗马哉?慑之于心,故慎之于口耳。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2、在我们把一切行李从寝室里搬出来,从东廊上走过的时候,大家都在讲堂上埋头受着试验,真是寒蝉仗马,悄然无声。
现代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
3、往者四门不辟,寒蝉仗马,望风景附,一变而为激为嚣,人主不堪听矣。
明郭正域《张中丞考绩序》
4、天下之事,拔恶卉易,储嘉禾难。旌扬之典,仰恃明廷,否则相率为寒蝉仗马耳。
清张佩纶《复李肃毅师相》
5、比见其奏疏,侃侃直陈,不避权贵,颇多言人所不敢言者······岂以其职居言路,不效寒蝉仗马之马耶?
明佚名《翟式耗集·一·言官直气宜伸疏》
6、给速本学封驳,本朝名臣.亦间有行之者,惜寒蝉仗马中,孤凤皇不恒见耳。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一笔·四·给事中封还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