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 【dēng huǒ lán shān】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灯火暗淡稀疏。也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也指古时入夜后家家举灯,至就寝才灭去灯火。因此灯火阑珊又代表“夜深”、深宵无人之时分。
# 例句
1、元宵节的夜晚,热闹的街市逐渐安静下来,人群散去后,只剩下灯火阑珊的街道,那些五彩斑斓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 成语故事
《青玉案·元夕》乃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作。其中,“青玉案”属于词牌名,它对这首词的格式、字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而“元夕”则是该词的题目,明确表示此词描绘的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的场景。元宵节观赏花灯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在元宵节的当晚,城市里到处灯火辉煌,热闹非凡,载歌载舞。成语“灯火阑珊”就源自这首词的下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含义为:在深夜里,我无数次地寻觅、等待那个人,然而她始终没有出现,可当我不经意间回头时,却惊喜地发现她正静静地站在那灯火稀落的地方。成语“灯火阑珊”正是由此而来,它既用于形容灯火稀疏散乱、人烟稀少的场所,也指代深夜时分人迹罕至的时刻。
# 出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
# 引证
1、振衣一啸星辰动,灯火阑珊命驾还。
明周复元《初秋龙兴寺阁晚眺》诗
2、在杜少卿河房前,见那河里灯火阑珊,笙歌渐歇,耳边忽听得玉箫一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四一回
3、夜静,灯火阑珊,从热闹场中出来,踽踽独行,常感到一种微妙的喜悦。
现当代柯灵《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