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成狗 【huà hǔ chéng gǒu】
褒贬贬义
结构紧缩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
比喻: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成:成为;变为。
狗:哺乳动物,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种类很多,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 例句
1、他在学习画画时,本想画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但由于技巧不够,最后画出来的却像是一只狗,真可谓是画虎成狗。
2、这项工程原本计划要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楼,但由于资金不足和设计失误,最后建成的小楼显得平淡无奇,简直就是画虎成狗。
# 成语故事
在东汉时期,名将马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而闻名。他对晚辈的教育更是严厉而富有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效力,传承家族的荣耀。然而,当马援得知侄儿马严和马敦与品行不佳的人交往,且常对朝政妄加评论时,他深感担忧。
为了引导侄儿们走上正道,马援立即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进行劝诫。他在信中写道:“你们若效仿龙伯高,即使不能达到他的高度,也仍能成为谨慎守礼的君子,正如雕刻鸿鹄不成,也仍似一只优雅的鹜鸭。但若你们盲目模仿杜季良,一旦学不到他的精髓,就可能沦为轻薄之徒,如同画虎不成,反而成了狗的模样。”
马援的话语直击心灵,马严和马敦在收到这封信后深受触动。他们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迅速改正了与不良人士的交往和对朝政的轻率评论。
这封信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狗”。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好高骛远、最终却弄巧成拙的人,也用来警示人们不要盲目模仿,以免失去自我,变得不伦不类。这个成语后来也被人们简化为“画虎类狗”或“画虎成狗”,但其背后的含义却始终如一。
# 出处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 引证
1、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恐“画虎成狗”,致贻污谤。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