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 【zhòng yú tài shān】
褒贬褒义
结构述补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分量比泰山还重。
比喻:常用来比喻意义重大,价值崇高。
重:分量大、程度深等。
于:介词,有在、比等含义。
泰:有平安、安定、极大等意思。
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部分。
# 提示
用于死的价值或其他。
“重于泰山”经常和“轻于鸿毛”连用。
# 例句
1、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烈士们的死重于泰山。
2、他的贡献对公司来说重于泰山,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3、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意义重于泰山。
#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出处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引证
1、子鲜之势,重于泰山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
2、但卢慷慨赴义,死重于泰山;孙传庭为‘讨贼’而进退失据,虽死于战场,他这死却轻如鸿毛。
现代茅盾《致姚雪垠》
3、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4、予谓汝亨之死,重于泰山,而见素林公为表其墓,足为不朽之托。
明章懋《兵部员外郎鹤山陆君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