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 【qīng yú hóng máo】
褒贬贬义
结构述补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比鸿雁的毛还轻。
比喻:比喻事物的分量极轻;生命、行为或事情微不足道。多表示死得毫无价值。这个成语常与“重于泰山”连用,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轻:重量轻。
于:介词,表示比较,比。
鸿:鸿雁,大雁。
毛: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 例句
1、在他心中,个人的得失已经轻于鸿毛,唯有团队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2、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背叛国家的行为,都将如同轻于鸿毛的尘埃,被正义的风暴一吹即散,留下千古骂名。
# 成语故事
在汉武帝统治的时代,司马迁和李陵两位英才同朝效力,司马迁对李陵的品格与才华抱有极高的敬意。然而,命运弄人,李陵在与匈奴的激烈交锋中不幸被俘,最终选择了投降。这一消息传回朝廷,汉武帝震怒之下,下令诛杀了李陵的全家,以示惩戒。某日,司马迁在朝堂之上,鼓起勇气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认为李陵在战斗中已竭尽全力,情有可原。但这番话非但没有平息武帝的怒火,反而火上浇油,武帝大怒之下,对司马迁施加了极刑——腐刑,这是一种极其残忍且侮辱人格的刑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羞辱,司马迁心如刀绞,他几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转念一想,自己的死不过如蝼蚁般微不足道,无法改变什么,更无法完成自己心中的未竟之志。他回忆起好友任安曾向自己讨教过何为“进贤之义”,而自己尚未给予答复,这份未了的责任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于是,司马迁决定以笔为剑,写下了一封给任安的回信。信中,他慷慨陈词:“人这一辈子,终有一死,但死的意义却大相径庭,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则轻如鸿毛……”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李陵事件的愤慨和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更深刻阐述了他甘愿承受屈辱、忍辱负重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完成那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司马迁的惩罚过于严苛,最终任命他为中书令,算是给了他一个迟来的补偿。而“轻于鸿毛”这个成语,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事物或行为。
# 出处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西汉司马迁《汉书·司马迁传》
# 引证
1、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
宋苏轼《制科策》
2、今又全已没,徒怼下官之直言,弃父母不顾,死轻于鸿毛,窃为小娘子不取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O七回
3、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4、忘布衣之贱而尽忠竭节,以干斧钺之诛者,知死有轻于鸿毛也。
宋欧阳澈《上皇帝万言书》
5、姚东照大声说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不能击败鞑虏,徒死何益?”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三章
6、司马迁本想不受这种刑罚,死掉算了,可是又觉得这样一死岂不轻于鸿毛,应留着生命,去完成有意义的事业。于是,他忍辱接受了腐刑。
当代余绍荣等《名人轶事·“无韵〈离骚〉”的由来》
7、我们还年轻,祖国、人民也正需要我,那样轻易地死去,岂不轻于鸿毛,招人耻笑!
当代胡启明《我们为什么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