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无补于事”详细解释

无补于事 【wú bǔ yú shì】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紧缩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无:没有,跟“有”相对。
补:益处,裨益。
于:对;对于。
事:事情,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和活动。

# 提示

用于口语;用于贬义。

# 例句

1、仅仅表达歉意而无实际行动,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无补于事

# 成语故事

在北宋时期,大臣刘挚对王安石的免役法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他认为这项法令与搜刮民财无异。他深感百姓的生活已经如履薄冰,负担沉重,再加上繁重的税赋,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名为《论分析助役》的文章,献给皇帝,希望皇上能够站在百姓的角度,为民着想。然而,当时朝廷内部风气恶劣,许多敢于进言的官员因此而被革职。刘挚在文章中直接向皇帝提出质疑:“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他的意思是,难道这些人的言论真的对国家的治理毫无裨益吗?成语“于事无补”由此诞生,形容某些行为或言论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 近义词

于事无补
无济于事
以水洗水
无裨于事

# 反义词

行之有效
卓有成效
立竿见影

# 同义异形

于事无补
无济于事
无裨于事

# 出处

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耳,不闻王者为诗也。后代辞人之诗,华而不实,无补于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太和八年》

# 引证

1、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某谓三代而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自是可保。

宋朱熹等《朱子语类》

2、凡元祐除用之人,大则投窜,小则退斥,枉损人材,无补于事。

宋毕仲游《丞相仪国韩公行状》

3、枉是送了性命,仍旧无补于事。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八一回

4、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谓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

明陈元素《古今名将传·宋孟珙》

5、命运所定,千岁纵焦劳百出,恐亦无补于事。

清吴璿《飞龙全传》四三回

6、他明知道这种消极的抵制,并无补于事,可是他到底还觉得有这么一口硬气是值得自傲的。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七六

7、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8、当时自不必分别,只益纷架,无补于事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五三·答胡季随》其三

9、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宗室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