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收容肮脏污秽的东西
比喻:比喻居上位者的有容人之量,对有损自己尊严的言行也能容忍。
古义:原指山川、湖泽含有毒气与脏物是正常现象,比喻有地位的人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含褒义。
今义:后用来比喻隐匿或包庇、包容坏人坏事。贬义。
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1、俺们僧家,与你们儒家一样藏垢纳污,无物不有。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
2、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
3、可是他对三奶奶谈话,一个字也没提起经济,他只说上海不比家乡,是个藏垢纳污之区。
现代钱钟书《围城》四
4、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门阃,地及门阃,盖取其藏垢纳洿,终日受践也。
晋郗超《奉法要》
5、人的身体本来就脏。佛家所谓“不净观”,特别提醒我们人的“九孔”无一不是藏垢纳污之处,经常像臭沟似的渗泄秽流。
现当代梁实秋《雅舍小品·脏》
6、至今读之者,无不魂惊发竖,愈见神庙圣度,真如海岳之藏垢纳污靡不包容者。
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