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合 【qiān qiǎng fù hé】
褒贬贬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把不相干的事物勉强地凑合在一起;把不能相比的事物拿来勉强相比。
附合:犹附会。勉强地把两件没有关系或关系很远的事物硬拉在一起。
# 例句
1、在解释某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如果仅仅依靠表面的相似性而忽略深层的因果关系,就很容易陷入牵强附合的误区,无法真正揭示事件的本质。
# 成语故事
郑樵,作为宋代杰出的史学家与校雠学家,在其著作《通志总序》中深刻质疑了将自然现象变异直接关联于人间福祸的传统观念。他提出,自然界千变万化,人世间的祸福亦难以捉摸,何以能将二者生硬地联系在一起,乃至视为吉凶的预兆?然而,这一观念却长久以来被历代史官所采纳,西汉的董仲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汉书·五行志》中记载,鲁襄公二十七年发生日食,董仲舒便将其视为礼义衰败的先兆。彼时,吴子因好战而使刑徒守门,蔡侯陷入乱伦,莒犁比公忽视立嗣之事。随后,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件相继引发了悲剧:守门刑徒弑主,蔡世子弑君,莒犁比公遭亲子杀害,其国内更陷入了子嗣争权的混乱。对此,郑樵严厉批评,认为这是典型的“牵强附会”,即将本无关联的事物强行捆绑在一起,进行无根据的解读与联系。这一成语,后也称“牵合附会”或“牵强附合”,便是对此类做法的精辟概括与讽刺。
# 引证
1、《易》中如此类甚多。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七
2、龙见在三月,故牵强附合如此。
清赵翼《陔余丛考》
3、假借谐声,是传奇中应有之义,并非牵强附合。
近代洪炳文《〈警黄钟〉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