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不容 【shuǐ huǒ bù róng】
褒贬中性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
比喻: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
火: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
不:副词。
容:容纳。
# 例句
1、这两个国家在历史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谓水火不容,短期内难以达成和解。
2、在团队内部,两位核心成员的意见经常相左,他们的观点水火不容,导致项目进展受阻。
3、环保与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但我们需要寻找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 成语故事
《三国志》中记载:“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故事是这样的: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魏延因屡建奇功,深受刘备的赏识。他为人傲慢至极,让人敬而远之,唯有长史杨仪与他针锋相对,两人如同水火一样,无法共存。一次,魏延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他向占梦人赵直求证。赵直骗他说这是吉兆,预示敌人会自行溃败,魏延信以为真,以为胜利在握。赵直暗中告诉他人,头上生角,预示着必有凶事。那年秋天,诸葛亮病重,他找来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交代他们在他去世后先撤军回蜀,以免遭敌军追击。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并未听从他的遗命,反而举兵杀向杨仪。杨仪早有防备,迎战魏延,最终将其击败,斩首示众。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水火不相容”,也称“水火不容”,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本质各异,根本对立,无法统一。
# 出处
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
汉王符《潜夫论·慎微》
# 引证
1、魏延性矜髙,当时皆避下之;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魏延传》
2、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
现代佚名《解放日报》
3、并州集团既与凉州军事集团水火不容,又不容于关东的士家大族。
当代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