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
古义:本指汉代儒生固守残缺的今文经典,拘执一家片面之言。
今义:后多泛指保存、固守残缺不全的事物,不肯放弃。
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汉书》三六 1970、《文选》四三612上
1、两汉而下,维多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
清顾炎武《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
2、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
南朝梁萧统等《昭明文选》
3、诸经遭秦火之厄,易独以卜筮存。汉儒传授甚明,虽于大义无所发越,而保残守缺,惟恐散失。
明归有光《易图论上》
4、公夙精三礼之学,及佐秩宗,考古今礼制因革,以为礼自秦火而后,汉儒保残守缺,什仅存一。
清钱大昕《光禄大夫……秦文恭公墓志铭》
5、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东汉班固等《汉书·刘歆传》
6、一日(尔斐)先生进淳而言曰:“令祖《笔谈》一书,堪与眉山《志林》并传不朽,其刊板亡失,亟宜锓补,而保残守缺无益也。”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首·张安淳述》
7、汉初齐鲁诸儒,承秦灭学之后,保残守缺,未遑条贯。
清魏源《礼记别考》
8、〔戴存庄〕自伤孤陋,无同力者,深恐此书中废,使数百年文献无征,则亦古之网罗放失、保残守缺者之罪人也。
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