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灭迹 【xiāo shēng miè jì】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消声:采取措施使声音消除或降低。
灭迹:消灭做坏事时留下的痕迹。
# 例句
1、他不小心发出一声轻响,那些刚刚还在欢快鸣叫的昆虫瞬间便停了下来,消声灭迹了。
# 成语故事
在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中,有一位姓宗的年轻人,他精通金银提炼之术,与一位以烧饼为生的好友陈敬宣关系甚笃。然而,命运却将两人推向了友情的对立面——他们因一位美丽女子的倾心而心生嫌隙,最终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自绝交之后,陈敬宣的仕途一帆风顺,最终官至西川节度使,权倾一方。而姓宗的年轻人,在长安城遭遇叛乱,僖宗皇帝逃往蜀地避难之时,也跟随难民潮流逃至锦江。他深知此地乃陈敬宣的势力范围,生怕旧日恩怨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决定隐姓埋名,四处漂泊,企图在世间销声匿迹。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放过他。在内江之地,他终究还是未能逃脱陈敬宣(或其后继者陈敬瑄)的追杀,最终命丧黄泉。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渐渐演变出了“销声匿迹”这一成语,也常被写作“消声匿迹”、“匿迹销声”或“消声灭迹”,用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彻底消失,不留下任何痕迹,让人无从追寻其踪迹。
# 出处
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北周庾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
# 引证
1、而当年之执国命,负重名者,此时或消声灭迹,或偷生视息,亦何所利。
现代李遇春《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第一辑》卷二
2、高利收买菜籽青的私人资本,遭受打击而消声灭迹。
现代佚名《人民日报》19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