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义愤填膺”详细解释

义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
填膺:充塞于胸膛。

# 提示

含愤慨意。

# 例句

1、听到有人公然侮辱国家英雄,他义愤填膺,立刻站出来为英雄正名。
2、目睹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群众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公正处理。

# 成语故事

成语“义愤填膺”的形成,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首先,“义愤”一词可追溯至《后汉书·逸民列传·序》。西汉末年,汉室衰微,王莽篡位,士人们目睹了这一切,内心充满了正义的愤怒。他们不愿为这样的朝廷服务,因此选择隐退,背弃王室。即使后来汉光武帝亲自邀请,他们也不愿再踏入官场。“义愤”便是指这些士人因汉室衰微和王莽篡权而激起的正义感与愤怒之情。 其次,“填膺”一词则源自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高适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愤慨和不平,形容自己因朋友的不幸遭遇而气愤填胸。“填膺”在此指的是因不平之事而引发的愤怒和压抑。 最终,这两个词“义愤”和“填膺”被结合,形成了成语“义愤填膺”,用以形容人心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怒。这个成语也常被写作“义愤填胸”或“气愤填膺”等,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 近义词

愤愤不平
悲愤填膺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天怒人怨
满腔义愤

# 反义词

麻木不仁
无动于衷
漠然置之
卑躬屈膝

# 同义异形

义愤填胸

# 出处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 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膺;长策竟不用,高才徒见称。

南朝宋 唐范晔 高適《后汉书·逸民传序》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八三

# 引证

1、余时义愤填膺,作檄讨罪。

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

2、鲁翠更觉得义愤填膺,长悲缠骨,连哭带咽,演说了一番。

清曾朴《孽海花》第一七回

3、可是太炎先生仍然义愤填膺,骂不绝口。

近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一五章

4、特别是红军战士,亲自见到或听到反动派的种种暴行,莫不义愤填膺,激起更强烈的革命斗志。

现当代成仿吾《长征回忆录》二

5、她走近他们身边义愤填膺地说:“这太不成话了!……五弟不晓得逃到哪儿去了?应当抓住他好好地打一顿!”

现代巴金《春》二三

6、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