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退避三舍”详细解释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补充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春秋时,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公子重耳遵守诺言,主动把军队后撤九十里。

古义:原指与敌方作战时军队后撤一定的距离。

今义:后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或比喻自己不敢跟人相比。

退避:后退躲避。
三舍: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 易错

“退避三舍”的“舍”读shè,是四声。

# 例句

1、很多人在遭受打击时会选择退避三舍,但他却选择了勇敢前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他本来很有希望获奖的,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退避三舍,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 成语故事

《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由于权位之争,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被杀,重耳为躲避陷害,被迫远走他国。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以礼相待,不仅陪着重耳打猎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国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会上,酒过数巡,楚成王漫不经心地对重耳说:“公子将来如果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各种宝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报答你。”楚成王笑着说:“即使这样,也一定要有所报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你的威力,我能够复国,愿与楚国交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战场上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你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晋国内部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国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国的军队护送返回晋国。强大的秦军一连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朝野震动。人心所向,重耳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国君的位置,称为晋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发展的内外政策,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33年,为解救邻国,晋楚两国兵戎相见。   两军刚扎下营垒,晋文公就急于与楚军交战。大臣狐偃提醒他说:“主公当年曾对楚王说过,如果在战场上相见,晋军退兵三舍。现在就与楚军交战,是言而无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晋文公认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军退兵九十里,来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楚军以为晋军怯阵,跟随着追上来挑战。其实,晋军是把楚军引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战争开始时,楚军占优势。晋军退却九十里,集中优势兵力,先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给以沉重打击。同时,将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两面夹击,又击溃了楚军的左翼。楚军终于大败而归。主将成得臣自知无颜回国见父老乡亲,但心存侥幸,派儿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请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剑自刎。   后来,人们就常用“退避三舍”这句成语来表示暂时的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以至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一种状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到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就以晋、楚城濮之战为例来说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情况。

# 近义词

委曲求全
避君三舍

# 反义词

针锋相对
短兵相接

# 同义异形

退徙三舍

# 出处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引证

1、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

明叶宪祖《鸾鎞记·京晤》

2、二位姐姐学问,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闺才,亦当“退避三舍”哩。

清李汝珍《镜花缘》五十六回

3、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当代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二十七章

4、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近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5、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明、清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6、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〇回

7、这叫做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退避三舍,何况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呢?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

8、即或是国家总理的车辆,也要退避三舍。

当代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六章

9、(王)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古人书,受学于愧虚易时中,愧虚谓当退避三舍。

明李开先《闲居集·一〇·遵岩王参政传》

10、今之才人,无如云子………近所为长歌古诗,才力横骛,凌逼退之,老夫不得不退避三舍矣。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三二·朱云子小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