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格物致知”详细解释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连动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推究,推敲。
物:东西;事物。
致:获得,取得。
知:知识。

# 易错

“致”不可写作“至”。
“格”不可写作“隔”。

# 例句

1、在物理学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保持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断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发现新的物理规律。
2、他一直秉持着格物致知的态度,对生物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

# 成语故事

《礼记·大学》中阐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深入研究万物本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彻底理解它们的规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拥有这种深刻的知识,我们的意念才会变得真诚;真诚的意念会引导我们形成正直的心态;正直的心态则促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完善使我们能够妥善管理家庭;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国家的稳定最终带来天下的太平。 “物格而后知至”后来被概括为成语“格物致知”,其中“格”指深入探究,“致”指追求达到。该成语也被称作“致知格物”。

# 近义词

致知格物
推本溯源

# 反义词

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

# 同义异形

致知格物

# 出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 引证

1、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南宋佚名《朱子语类》卷一四

2、这些人颇精于格物致知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学。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八章

3、自格物致知,闲邪存诚,以为践履之实,用功于不睹不闻之际,加省于日用常行之间。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文公谥议》

4、然与顾格物致知,要有本末先后,乃足以屈世儒之说而有补于诚正。

明骆问礼《族叔字汝诚说》

5、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现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

6、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清严复《原强》

7、予得而览之,大豁襟抱……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明李瀚《容斋随笔旧序》

8、《论语》博学于文,格物也;约之以礼,致知也;多学而识之,物格也;一以贯之,知致也。他如《周易》所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蓄)其德;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孟子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皆可引用以为格物致知之解。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四·答袁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