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势均力敌”详细解释

势均力敌 【shì jūn lì dí】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双方势力相等,不分高低。

势:力量对比和形势态势。
均:平。
力:力量或能力。
敌:相当。

# 例句

1、自从越南归法,缅甸归英,英法各想并吞暹罗,势均力敌,互生冲突,旋由两国会议,许暹罗独立自主,彼此不得侵略。
2、他认为国共双方势均力敌,只有和平协商为解决国内问题唯一途径。
3、这场势均力敌的激烈比赛吸引了两万多观众,看台上的情绪始终是昂奋、激动的。

# 成语故事

苏辙(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宋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弟弟。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哥哥苏轼同年考取进士。王安石实行革新新法时,苏辙极力反对。那时有一个叫吕惠卿的人(公元1032~1111年),字吉甫,当初大力讨好奉承王安石,扶助他推行新法,有关重要的改革措施,他全部都参与了。因此,他颇受王安石的器重。吕惠卿一开始时巴结、谄媚王安石,倡导推行暴虐的政策,给百姓带来很大危害。后来,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同他力量相当时,就倾轧、设计陷害王安石,对王安石的态度非常恶劣,比仇敌还厉害。对吕惠卿的得丑恶表现,世上人更为厌恶。

# 近义词

旗鼓相当
工力悉敌
棋逢对手
不分轩轾
平分秋色
铢两悉称
不相上下
半斤八两
八两半斤
并驾齐驱
将遇良才

# 反义词

天壤之别
天差地远
泰山鸿毛
众寡悬殊
相形见绌
敌众我寡
寡不敌众

# 同义异形

力敌势均
力均势敌
势钧力敌

# 出处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唐李延寿等《南史·刘穆之传》

# 引证

1、昔有南氏有臣,贵宠,力均势敌。

佚名《逸周书·史记》

2、同时,又有势均力敌的三位太妃俨然存在,瑾妃要想再作翻版的西太后就困难了。

现代溥杰《清宫会亲见闻》

3、双方势均力敌,坚持十来分钟也相持不下。

当代陆地《瀑布》

4、且傕、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又势均力敌,内难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图也。

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

5、群臣有所见不同,势均力敌,莫能相壹者,伏望陛下特留圣意,审察是非。

宋司马光《乞裁断政事札子》

6、吾国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皆势均力敌。

明、清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八七回

7、这是一场恶斗,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极其艰苦的恶斗。

当代陈祖德《超越自我》

8、自东西否隔,二国争强,戎马生郊,干戈日用,兵连祸结,力敌势均。

唐令孤德棻等《周书·武帝纪》

9、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强也。夫力均势敌,则进德者胜。

唐令孤德棻等《周书·乐逊传》

10、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便是要使上下在势均力敌的局面中和平相处。

现代闻一多《什么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