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形容帝王、达官显宦降低自己的身分尊敬和器重有才德的人。
古义:原指封建时代帝王或高官降低自己身份与有德才的人结交。
今义:后多指社会地位高的人重视和延揽人才。
岂谓是与”汉·赵岐注:“谓王不礼贤下士。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
1、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
南朝梁沈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2、其在大官,礼贤下士,终始尽心。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勉传》
3、其在朝廷,鲠亮廉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李勉传》
4、他知道老汪要做文学院长,所以礼贤下士。
现代钱钟书《围城》七
5、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六五回
6、看他的很能收揽民心,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的那一贯作风,和刘邦、朱元璋辈起于草泽的英雄们比较起来,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概。
现代郭沫若《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