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困兽犹斗”详细解释

困兽犹斗 【kùn shòu yóu dòu】朗读

褒贬贬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的搏斗。

比喻:比喻陷于绝境的人(多指坏人)虽然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今义:后用来比喻陷于绝境的人,在走投无路时,还要拼命抵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
犹:还,尚且。
斗:搏斗。

# 例句

1、在警方的重重包围之下,那名狡猾的逃犯如同困兽犹斗,虽然明知逃脱无望,却仍疯狂地抵抗,企图做最后的挣扎。
2、面对警方的天罗地网,那个犯罪集团的头目仿佛困兽犹斗,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逃,却仍然负隅顽抗,企图做最后的挣扎,但终究难逃法律的严惩。
3、犯罪分子在被警方逼至绝境时,犹如困兽犹斗,疯狂地抵抗着,试图逃脱正义的制裁,但他们的挣扎终究只是徒劳,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处在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拼死挣扎一番,何况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呢! 这句成语的典源与我们曾经讲过的“退避三舍”、“止戈为武”的典源有一定的联系。由于晋国的几位将军不听从元帅荀林父的命令,一意孤行非要与楚国军队交战,结果大败而归。荀林父引咎自责,请求判死罪。晋景公已经准备答应了,大夫士贞子却连说不可以,并劝阻说:“从前城濮之战时,先是退避三舍,后来打胜了的晋国军队缴获了楚国军队大批辎重,接连三天吃了楚军来不及搬走的粮食,而你的父亲晋文公的脸上还带着愁容。左右的人不理解,问道:‘打胜仗应该欢喜您反而忧愁,难道打了败仗应该忧愁的时候反而欢喜吗?’晋文公回答:‘得臣还在,不能就此放心啊!一头野兽被困住了,还要挣扎一番,何况像得臣这样的猛将呢’。”晋文公在这里提到的得臣,是指楚国的宰相,城濮之战楚军的统帅成得臣。成得臣有勇有谋,当年晋文公在楚国避难时,两人有所接触,彼此了解对方。酒宴上,晋文公答应楚成王,日后晋楚如果交兵,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楚王收留之恩。宴席散后,成得臣就劝楚成王杀掉晋文公,断言今后与楚国争天下者必是此人。楚成王却没有听从成得臣,这才有了以后的城濮之战。战后,楚成王一怒之下,逼迫成得臣自杀。这一消息传到晋国,晋文公方才露出了笑容,长出了一口气说:“现在算是晋国又胜了一次,而楚国呢,又打了一次败仗。从此楚国两代都兴不起来。” 话说到这里,士贞子话锋一转,对晋景公说:“荀林父是国家的重臣,可以说是敌方畏惧,惟恐他存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一仗虽然打败了,但事出有因,责任不全在他,怎么就可以杀死他,做那种让敌国高兴的事呢!”晋景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免了荀林父的战败死罪,仍让他领兵戴罪立功,也使得晋国较好地度过了战败的危机。 后来,人们就把晋文公所说的比喻,引申为“困兽犹斗”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即使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虽然已经是精疲力竭,也还是要尽力挣扎,起来抵抗。不过,在今天的实际使用中,这句成语常常是贬义,形容那些坏人或坏的集团,在被压制得将要溃灭时,还要作无谓的顽抗。"

# 近义词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
狗急跳墙
铤而走险
困兽之斗

# 反义词

坐以待毙
束手待毙
束手就擒
引颈受戮

# 同义异形

困兽之斗
困斗
困兽

# 出处

(文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 引证

1、嵩进兵击之。(董)卓曰:“不可......今我追(王)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莆嵩传》七一

2、苟容漏网,适开自新之路;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心,谁人肯归顺?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

唐李岘《请宥陷贼官寮奏》

3、(孝忠曰)本求破贼,贼已破矣,然恒州宿将尚多,迫之则困兽犹斗,缓之必翻然改图。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张孝忠传》一四一

4、尼布士以困兽犹斗之势,抵抗颇力。

近代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二十

5、纳粹匪徒还在企图着困兽犹斗而残喘苟延,“无条件投降”仅仅靠着空谈绝对不能实现。

现代郭沫若《蜩螗集·颂苏联红军》

6、且观其士马犹强,城池尚固,攻之纵克,必将彼此俱损。如其困兽犹斗,则成败未可知。

唐令狐德棻《周书·赫连达传》

7、何不故让一路以放清兵,然后追之?今合围包困,恐困兽犹斗,清兵将为续宾效死矣。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五〇回

8、你们逼得人家走投无路,不得不下死劲来反抗你们,你忘记了困兽犹斗么?

现代茅盾《蚀·动摇》一一

9、不过县署里几个科长的看法,认为此事必定能够办成。赵守义困兽犹斗,徒然拖延日子罢了。

现代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七章

10、困兽犹斗,诚厉害过两军对垒,当时若非事先布置与官兵镇定,难免不为土匪冲溃。

近现代蔡廷锴《蔡廷锴自传·擢升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