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不绝如缕”详细解释

不绝如缕 【bù jué rú lǚ】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述补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古义:原比喻形势危急得就像即将断绝的一根细线那样。

今义:后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也比喻声音或思绪细微悠长。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绝:断。
如:像,同。
缕:细线。

# 提示

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 例句

1、远处传来的琴声不绝如缕,让人心旷神怡。

# 成语故事

在西周晚期,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退,诸侯国的纪律也随之松弛,这为一些被驱逐的异族提供了重返并占领土地的机会。《公羊传》中对这一时期的形势有生动的描述:“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中原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南方的夷人和北方的狄人相互勾结,对中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仿佛一根细线悬挂着,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由此,成语“不绝如缕”应运而生,最初用以比喻形势的危急,如同即将断裂的细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成语的内涵得到了扩展,现在常用来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传承人极为稀少,或者用来形容声音、思绪等细微而持久。此外,它也有“不绝若线”、“不绝如线”等变体形式。

# 近义词

千钧一发
余音袅袅
不断如带
不绝如线

# 反义词

响遏行云
响彻云霄

# 同义异形

不绝若线
不绝如线

# 出处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僖公四年》

# 引证

1、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宋苏轼《前赤壁赋》

3、晚饭吃完,朱妈来将碗盘和筷子收走。听着不绝如缕的雨曲,欧阳素心忽然显得心神不宁。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

4、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

现代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