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三反 【yī yú sān fǎn】
褒贬褒义
结构条件复句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隅:指一个方面。
三:表示多次或多数。
反:转换,类推。
# 例句
1、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善于一隅三反,从一个题目的解法中推导出多个相似问题的解法。
# 成语故事
孔子在一次讲学中对弟子们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师只需举出一个方形角,学生就能类推出方形其他三个角。如果学生能够以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思考,使他们的推理变得灵活多变,那么教师就无需再进行过多的教导。这是孔子倡导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成语“举隅反三”便源于此,现在多比喻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 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春秋孔子等《论语·述而》
# 引证
1、乾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逮先师梦奠,得其遗书而尽读之。
清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2、富贵缠绵则用黄钟,感叹悲戚则用南吕,一隅三反,诸可类推。
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