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举一反三”详细解释

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条件复句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古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今义: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举:泛指拿起,举起。
一:基数。一。
反:类推。
三:表示多数或多次。

# 提示

用于褒义。

# 例句

1、理论有深度,看问题才能举一反三,做决策才能游刃有余。
2、老师要善于举一反三

# 成语故事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 近义词

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一通百通
一举三反

# 反义词

一窍不通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食古不化

# 同义异形

一隅三反

# 出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 引证

1、举一反三,岂宜若是,胶柱调瑟,不亦谬欤!

唐刘知几《史通·断限》

2、今乃以为节外生枝,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宋朱熹《答胡伯逢》

3、然其图太多,不能悉载,故取林氏之图,以一爻之变例六爻之变,观者可以举一反三也。

清汪惟宪《述倪山友著书》

4、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

现代马南邨《燕山夜话·从三到万》

5、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八 引《蔡邕别传》

6、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

7、从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

近代孙中山《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8、……也许这种“师承”是偶然得之于他人、他事、他物的某种启发,举一反三而有所悟于新的事物和新的道理。”

当代吴南星《三家村札记·学习需要指导》

9、我弟天资聪颖,得此数语,定能举一反三,将来成一画竹能手,愚兄亦与有荣也。

清郑燮《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再覆文弟》

10、(骏)师事刘炳,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炳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程骏传》六〇

11、后人之说《易》地,必以一人一事当之,此自传注之例宜然,学者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可尔。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三·与友人论易书(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