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今义: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1、举一反三,岂宜若是,胶柱调瑟,不亦谬欤!
唐刘知几《史通·断限》
2、今乃以为节外生枝,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宋朱熹《答胡伯逢》
3、然其图太多,不能悉载,故取林氏之图,以一爻之变例六爻之变,观者可以举一反三也。
清汪惟宪《述倪山友著书》
4、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
现代马南邨《燕山夜话·从三到万》
5、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八 引《蔡邕别传》
6、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
7、从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
近代孙中山《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8、……也许这种“师承”是偶然得之于他人、他事、他物的某种启发,举一反三而有所悟于新的事物和新的道理。”
当代吴南星《三家村札记·学习需要指导》
9、我弟天资聪颖,得此数语,定能举一反三,将来成一画竹能手,愚兄亦与有荣也。
清郑燮《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再覆文弟》
10、(骏)师事刘炳,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炳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程骏传》六〇
11、后人之说《易》地,必以一人一事当之,此自传注之例宜然,学者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可尔。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三·与友人论易书(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