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比喻:比喻自欺欺人。
今义: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1、近以国用匮乏,议加田赋,加关税,以至搜索赎锾,且有“无碍官银”之说。夫既曰官银,那有无碍之理,真掩耳盗铃也!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朝觐官进献》
2、又谁知不幸的他,却巧听见了这几句私语。他想作掩耳盗铃之计,想避去这一种公然的侮辱,只好装了自己是不在楼上的样子。
现代郁达夫《离散之前》三
3、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名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四·答江德功书十三首》其一O
4、寡人为寻刘倩倩,借名讨贼而来,只说掩耳盗铃,假意要与真情互见。
清李渔《玉搔头·媲美》
5、闭上了眼睛,不要知道世界上的龌龊,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掩耳盗铃?
现代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
6、引盗入室,斩之非义,一顶绿头巾终脱不去,徒然掩耳盗铃,不贻笑士林耶?
清吴炽昌《续客窗闲话·某制军夫人》
7、是即是两个恶贼,只解掩耳偷铃。
宋重显《雪窦四集·颂古集》
8、(贾政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清曹雪芹《红楼梦》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