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强弩之末”详细解释

强弩之末 【qiáng nǔ zhī mò】朗读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

比喻: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起不了作用。

今义:后来比喻原来很强而快要用尽不能再起作用的力量。

强弩:强劲的弓;硬弓。
之:助词。
末:东西的梢;尽头。

# 提示

含轻蔑意。

# 例句

1、敌人气势衰竭,看来已是强弩之末,我军胜利在望。
2、经过数日的对抗,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兵疲马困了。

# 成语故事

西汉时代有一个叫韩安国的人,在梁共王时,由于触犯了国法,被削去官职,闲居在故乡城安(今河南省兰考县)。一直到刘彻做皇帝(汉武帝),田蚡做太尉,他贿赂田蚡,田蚡在武帝面前替他美言,武帝派他做了北地都尉;又调做大司农。没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平乱有功,又升做御史大夫。这时,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请求和亲,武帝叫大臣们议论这件事。有个名叫王恢的,曾经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很熟悉,不仅要求不答应,还要派兵去讨伐。韩安国却反对说:“现在匈奴依仗兵力的强大,抱着凶险的企图,流动不定,很难制服。我们假如跑过几千里的地方去打它,人马都会因此十分疲困;而匈奴正可以以逸待劳。比如箭矢到了最后没力量的时候,连极薄的绸子也穿不透;狂风的尾力,连极轻的羽毛也吹不动。不是它本来没有力量,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弱了。所以用兵讨伐匈奴不是好办法,应该答应和亲。”大家都同意这见解,后来也就决定对匈奴采用和亲的办法。

# 近义词

大势已去
师老兵疲
日暮途穷
走头无路
强弩末矢

# 反义词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锐不可当
势不可当
雷霆万钧
势如破竹

# 同义异形

强弩之极
强弩

# 出处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 引证

1、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东汉班固等《汉书·韩安国传》

2、杨嗣昌之气已经十分衰竭,正是所谓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

3、同志们,敌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了。

现代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4、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试此岩邑,不自意两考,而余鼠技既穷,百短呈露,强弩之末,如鲁缟何?

宋方岳《代与赵宗判》

6、只恐强弩之末,冲风之蓑,不能有济耳。

明吾邱瑞《运甓记·新亭洒泣》

7、敌人到底没有毁灭我们。现在他们的‘扫荡’已到强弩之末,快收场了。

当代魏巍《火凤凰》四九

8、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

现代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9、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

现代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10、吴人轻跳,非王之敌。况悬军深入,师老兵疲,强弩之末,何能为也。

唐令狐德棻《周书·杨宽传》

11、尼玛哈犯扬州……止有五六千骑…可见疲劳之甚矣,此强弩飘风之末,无足畏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〇·建炎三年十二月己丑》

12、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

宋陆游《剑南诗稿·二九· 老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