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之势 【pò zhú zhī shì】
褒贬中性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竹子劈开上端以后,底下各节就都顺着刀口裂开了。指乘胜前进、不可阻挡的形势。
比喻:比喻解决问题顺利,没有遇到阻碍。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破竹:劈开竹子。
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势: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 例句
1、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事业上展现出破竹之势,一步步走向成功。
# 成语故事
在三国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司马炎终结了魏国的统治,创建了崭新的晋朝,并自封为晋武帝。为了巩固其新朝的疆土,他命令大将杜预率领军队发起对吴国的征战。仅仅十余日,杜预便成功地攻占了长江上游的重要城镇,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看到如此迅速的胜利,杜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计划趁势一举摧毁吴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实力的对手。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他的激进策略。有人担忧吴国的底蕴深厚,不可能轻易被击败;更何况夏季多雨,交通条件恶劣,且疾病易于传播,他们建议暂时收兵,等到冬季条件更为有利时再进行攻击。
然而,杜预坚决反对暂停进攻的提议。他引用历史典故,慷慨陈词道:“昔日燕国的乐毅仅凭济西一战,便成功吞并了强大的齐国。如今我军士气正旺,如同破竹之势,只需再努力几节,剩下的部分便会自然崩溃,无需我们再费多大的力气。”他坚信,现在是天赐良机,应该乘胜追击,不给吴国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杜预的坚定指挥下,晋军继续猛攻。不久之后,他们便攻占了吴国的都城建业,吴主孙皓被迫投降。至此,西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大业。而杜预的这段豪言壮语,也被后人传颂,并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用以形容事物发展顺利,节节胜利,势不可挡。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称作“势如劈竹”或“破竹之势”,都传达着同样坚定而强大的力量。
# 引证
1、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唐房玄龄《晋书·杜预传》
2、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周本纪下》
3、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4、贾余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
5、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势,尽收淮南。
宋王铚《默记》卷上
6、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二〇回
7、纵不能勾扩充,也须要承守,饿死不可卖田,穷死不可典屋,一典卖动头,就要成破竹之势了。
清李渔《连城璧》外编卷四
8、贾馀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唐元稹《元稹集·二七·观兵部马射赋》
9、奋决水之威,乘破竹之势,廓清万里,大定三川。
未知颜师古《等慈寺碑》
10、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一八六